父親見聯句大笑,即教兒子對以『琴瑟開花』。
塾師怒道:『琴瑟是樂器,如何對得?又怎會開花?』
說著,打了學童幾下手心,發還另作。
學童便回家哭訴於父親,父親當即作詩一首給塾師,交兒子送去。詩道:
『琵琶不是此枇杷,想是先生識字差。
若是琵琶能結子,定教琴瑟也開花!』
塾師讀詩,才知道自己弄錯了,非常惶恐,於是回家和出身書香門第的太太商量,太太便代答一詩道:
『枇杷就是此琵琶,不是先生識字差。
若果琵琶不結子,笛中哪得落梅花?』
原來這詩末句的說法,是根據李白詩『黃鶴樓中吹玉簫,江城五月落梅花』而來的。
邈雲漢曰:死拆哪人就是死不認錯,成王敗寇的價值觀造成硬凹的傳統,使拆哪人只能耍小聰明,永遠不懂從錯誤中虛心學習,永遠不會有長進。只配爛在醬缸裡。且問諸位看官,誰讀過李白那首詩?洋鬼子們又有幾個讀過?沒見識過詩仙偉大的洋鬼子們,比今日之拆哪人如何?
延伸閱讀: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